主要工作业绩 |
自2020年任特级技师以来,一直从事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现将任职期间主要工作业绩整理如下:一、全面负责检测中心科技管理和创新,围绕公司重要技术、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重要工艺的引进,积极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施工生产中试验检测技术方面的难题,同步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中新技能的推广应用。以解决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重大难题为目标设立课题,研究开发项目,同时开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培训操作技能、提高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在研究中传承试验检测技艺,做到技术与学术共同进步,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及公司检测业务发展需要主持开展了以下科研项目:2010年主持开展了C100砼配合比试验研究,2011年主持开展了成都东客站2000吨基桩静载试验研究,2013年开展了基桩自平衡法试验研究,2015年主持开展了RPC150活性粉未混凝土研究,2016年主持开展了骨料碱活性岩相法试验研究,2017年主持开展了综合物探法在长大隧道溶洞探测中的应用研究及隧道综合物探检测工法,2019年主持开展了铁路桥梁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C50补偿收缩自密实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拱桥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综合物探法在钢结构焊缝检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2020年开展了冲击回波声频法检测隧道缺陷技术研究、折光仪快速检测混凝土外加剂含固量的可行性研究、洞碴加工碎石在高速铁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气密性混凝土试验研究,2021开展了无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民用建筑防雷检测应用技术研究。2022年开展了粉煤灰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2023年开展了铁尾矿在寒冷地区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高寒高海拔冻土干燥强风山区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技术研究,高原高寒冻土干燥强风地区混凝土干裂及冻胀开裂防治技术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二、围绕施工现场,解决现场实际试验问题方面:1、二郎山公路工程冬季砼施工措施。由于该工程属于工期紧迫的抢险工程,又正值冬季,气温很低,混凝土施工完成之后,必须加强养护,否则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采用了掺化学外加剂法和可移动简易装配式暖棚,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节点工期提前20天,实现经济效益20余万元。2、水泥胶砂强度在砼配合比选定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大量检测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水泥胶砂强度和砼强度的线性关系,最大限度的利用水泥强度的富余系数,通过降低单方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进而降低施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30余万元。3、二灰土在公路施工中的运用。绵广高速公路施工时,由于当地的粘性土填料不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需要外购符合要求的填料。考虑到当地石灰和粉煤灰资源充足,且价格低,运输距离近,因此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采用二灰土。然后根据土的液塑性指标,开展大量的室内试验,优化配合比,确定了石灰、粉煤灰的最佳掺量,满足了施工技术要求,实现经济效益30余万元。 4、成都东客站2000吨基桩静载试验研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主梁和次梁的长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工程桩作为锚桩,节省了新开挖锚桩的费用和检测过程实施的时间,实现经济效益50余万元。5、在六盘水车站基桩承载力检测实施过程,开展基桩自平衡法试验研究,通过与传统的堆载反力实施比较,自平衡法具有有效、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不需要大量堆载,从而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实现经济效益15余万元。7、拉日铁路拉萨河特大桥工程桩身、承台、墩身混凝土施工。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坍损过大的原因,提出了先进行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试验,然后采用复合高效减水剂、分次添加高效减水剂、调整砂率、调整外加剂掺量及外加剂组分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坍损过大的问题。8、贵定南物流基地瓦窑河特大桥墩身混凝土施工,通过现场调查分析,找到墩身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后面采取增加降温散热水管数量、加强覆盖养护、降低水泥用量,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粉煤灰掺量等措施,成功解决了墩身混凝土竖向开裂的问题。9、开展了大瑞铁路17公里秀岭隧道超400米远距离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解决了高温高地热条件下混凝土长距离输送的难题。因施工工期时间紧,赶工期,存在多工作面施工干扰,部分工作面施工时,混凝土无法直接运送到工作面,只能通过长距离泵送的形式解决,最远泵送距离达430米。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管路布局、优选混凝土泵送设备,加强对原材料质量控制,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通过对外加剂性能进行调整,增加混凝土保坍性能,降低混凝土粘度,减少坍落度损失,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等手段,成功的解决了远距离泵送混凝土堵管的问题,保持混凝土良好的工作性能,确保了混凝土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10、开展了现场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技术研究。通过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来研究优化设计过程和相应的操作准则,在研究过程中以当前工程常用混凝土及其影响因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确定了配合比优化的基本原则,确定了参数优化法和掺量优化法二种适合施工现场的实用优化方案,第一种优化方案分别从混凝土用水量优化、掺合料掺量优化、骨料优化及水胶比确定等方面优化;第二种优化方案从不同外加剂的选取、掺入外加剂和掺用掺合料的组合方式方面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与此同时,还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分别研究了原材料中质量的影响和原种材料组分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最后,依据掌握的优化成果对实际工程的多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实际应用优化,通过方案优化、原材料优选、配合比优化等,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注重经济因素,节约施工成本,创新工作,为公司施工项目成本节约累计约300余万元。三、主持或参与的施工工程检测业绩1.铁路工程检测业绩方面:主持了集团内拉日铁路、川藏铁路试验检测工作,重点解决了大跨度连续梁混凝土质量监控和冻土路基高填方地段填筑质量控制等试验检测技术难题,开展了高寒高海拔冻土干燥强风山区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技术研究,高原高寒冻土干燥强风地区混凝土干裂及冻胀开裂防治技术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果。先后主持编制了成渝高铁第三方检测、成绵乐高铁第三方检测、成昆铁路米攀段三方检测、成都东客站第三方检测、川南铁路、兰渝铁路、成自高铁、川藏铁路、渝昆高铁、昌景黄高铁、拉日铁路、兰张三四线高铁等多条高铁项目及其他重、难点工程的试验检测技术方案,并成功解决了复杂地区硫酸盐结晶环境、化学侵蚀环境、氯盐环境、冻融环境等复杂环境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主持开展了铁路长大隧道、岩溶地区破碎带、富水地带、溶洞等不良好地质的超前地质预报等试验检测技术难题,确保了施工安全。开展了软岩大变形隧道和岩溶地区隧道衬砌无损质量检测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桩基检测、开展了高寒地区冻土地基、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软土地基等不良地基的路基施工检测技术研究。2.公路工程检测业绩方面:主持参与了机场高速公路、雅乐高速公路、广甘高速公路、广南高速公路、绵遂高速公路,映汶高速公路工程A6标段、绵广高速公路ⅡF标段、渝黔雷崇段高速公路C9合同段等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检测。3.市政工程检测业绩方面:主持参与了成都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7号线、13号线等线路的施工质量检测,参与了成都市府南河、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成都南站C合同段斜拉桥和D合同段高架桥、红星路下穿隧道、青龙场钢管拱桥等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测或抽检检测。其中主持参与检测的成都南站斜拉桥项目、新建成都北编组站工程、成都东客站项目获得国家鲁班奖。四、全面负责检测中心的技术管理1、根据检测中心的发展需要,主持开展了一系列的新的检测项目。在集团公司内部率先开展了基桩高、低应变检测、声波透射法检测、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原材料化学分析、填料CBR试验、Evd检测、Ev2检测,隧道地质雷达无损检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项目,同时开展了大体积混凝土、水下混凝土、彩色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防腐混凝土、气密性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配合比设计与施工,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建立了标准化试验室实施方案,对试验室的快速建设、验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根据中心检测业务的快速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南涪中心试验室、拉日中心试验室、成渝中心试验室、大瑞中心试验室、石武中心试验室、兰渝中心试验室、昌景黄高铁中心试验室、天府机场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宜彝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渝昆高铁中心试验室、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心试验室、川藏铁路中心试验室、成昆铁路中心试验室、成自铁路中心试验室、川南铁路中心试验室、西昭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乐西高速公路工工试验室等,较好地完成了工地现场的施工检测任务要求,得到了监理和业主的好评。3、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突破高新技术,经过我的带领、悉心指导和培养下,一部分检测人员逐步成长为检测中心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干部。通过工作中的传帮带,开展工艺技术传授26余场次,培训人数780余人次。培养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6人,特级技师3人,高级技师8人、技师15人。4、指导检测人员参加技能竞赛成绩突出。2015年~2023年,连续5次在集团公司举办的试验工技能大赛中担任裁判,2015年参与了股份公司举办的试验工技能大赛的裁判工作,被评为“优秀裁判员”称号。经培训和指导的试验技术人员参加集团公司2015年、2016年、2018年、2020年、2021年年举办的试验工技能大赛(暨中铁股份公司试验工技能大赛选拔赛)中连续5届均获得团体好成绩,其中获得三次“团体第一”、两次“团体第二”,多次得到集团公司领导的表扬和嘉奖。5、主持了检测中心自2015年以来6次检测资质复查评审及资质增项等工作。评审前提前谋划,制定工作实施细则,分工细则周密,带领工程技术部、综合办、物资设备部等部门严格按照资质评审准则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并检查督促落实,每次评审都得到了相关专家高度认可,展示了检测中心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成功取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CMA证书,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和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颁发的公路综合乙级检测资质。在自己的带领下,检测中心检测资质参数不断更新增加,2022年获认可的项目由原来的检测能力由原有的16大项50类产品提升为18大项81类产品,检测参数由675个提升至1179个,检测能力范围大幅提高,可以承担各种建筑材料(如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外掺料、防水板、止水带、土工合成材料、钢材、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防水卷材等)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及化学分析、主体结构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分析、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试验、地基原位测试、土工试验、路基及回填土压实度检测、路面弯沉检测、单桩低应变检测、超声波检测桩身完整性、回弹检测、钢筋扫描、混凝土钻芯取样检测、地质雷达仪检测隧道衬砌质量、隧道地质超前预报、隧道监控量测、建筑物变形观测、控制测量等。这些资质的取得为检测中心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基础。6、为提升检测中心的检测质量水平,自2015以来组织检测中心技术部门圆满完成了每年国家认监委委下达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拌合用水、钢材、防排水材料、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等项目的能力验证,共计实施了12次,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确保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每次能力验证结果均为满意,通过能力验证提升了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水平,也确保了出具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高可靠性,大大提升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7、为提高检测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负责编制了多个有关技术管理、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文件,即《配合比优化管理实施制度》、《工地(中心)试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方案》、《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及比对实施方案》、《工地(中心)试验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工地(中心)试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的实施加强了试验检测队伍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工地(中心)试验室管理水平,利于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好施工现场,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检测中心力量。五、个人取得的荣誉及证书1、2007年、2015年被评为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工程试验比赛优秀裁判员;2009年被四川省建设厅评为先进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者;2012年被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评为先进个人。2、现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四个专业),交通部公路检测师(包含材料、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工程、水运结构等专业)、铁路检测师、房建、市政工程总检测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级评审员,四川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质量检测专家。 |
培养技能人才情况 |
2019年至2023年底,开展工艺技术传授26余场次,培训人数780余人次。共培养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6人,特级技师3人,高级技师8人、技师15人。 |
技术革新(攻关)成果、 成果转化等 |
2019年取得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测量砂箱高度与用砂量关系的装置》;2021年取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道路桥梁混凝土结构实时检测装置》;2023年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围岩变形监测方法》;2023年发明专利《考虑车辆随机激励作用的隧道变形实时检测装置》;2024年发明专利《一种特长隧道变形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2024年发明专利《用于测定砂箱高度与用砂量关系的装置及方法》。 |
获奖荣誉称号 |
|
职业技能比赛获奖情况 |
|
获得国家专利情况、 科技进步奖情况 |
2021年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道路桥梁混凝土结构实时检测装置》排名第二;2023年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围岩变形监测方法》;2023年发明专利《考虑车辆随机激励作用的隧道变形实时检测装置》;2024年发明专利《一种特长隧道变形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2024年发明专利《用于测定砂箱高度与用砂量关系的装置及方法》。 |
论文发表情况 |
2023年发表《高速铁路钢管拱C50补偿收缩自密实混凝土正交试验研究》《浅谈原材料计量误差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水泥碱含量(火焰光度计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高原强风环境下混凝土收缩及开裂综述》4篇论文。 |
其他成果 |
建设厅质量检测专家、公路工程检测师、铁路工程检测师、评标专家等。 |